Skip to content

穿线机的简史

网羽运动都有好几百年历史,即使是现代网球和羽毛球运动,都超过百年历史,但穿线机的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早期没有穿线机,穿线都是靠手来完成。那时网羽拍也都是木制的,球线则是天然肠线或者棉线,穿线磅数相较于今天自然低很多。穿线机具体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无从考证。

最早出现的是落锤式穿线机,出现在美国,依靠重力和杠杆原理作业,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秤锤,所以又称秤锤式。

落锤式属于最原始而简单的穿线机,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拉力准确但是操作繁琐。

随后,大概四十多年前,美国的一位飞行员发明了手摇式穿线机。

随着网羽拍材质的改变以及各类尼龙、聚酯线的出现,穿线磅数越来越高,20 世纪 80 年代电动穿线机应运而生。

根据拉力系统是否提供拉力维持与“补磅”的作用,还可把穿线机分成“锁定式”与“恒拉式”。

锁定式无法提供拉力维持与“补磅”,恒拉式则可以。

落锤式与目前的电脑穿线机都属于恒拉式。而早年间的一些电动穿线机跟现在的手摇式穿线机一样,虽然也靠电动马达驱动,但属于锁定式。

穿线机的原理并不复杂,科技含量也不算高,即使是一台售价达 5 万元的顶级电脑穿线机,其科技含量也远远不及一台售价 1 万元的滚筒式洗衣机,更不用说手摇式、秤锤式了。

但为什么穿线机卖的这么贵呢,这取决于产量。

一款洗衣机一年可能要生产几百万台,而一款穿线机可能一年只生产几十台,但谁都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同样的研发费用和模具费用摊到几百万台洗衣机上微乎其微,但摊到几十台穿线机上就很不得了了。

所以,我们无需过多的抱怨穿线机的价格,只需要让它去赚钱就好了。

据估算,现在全世界一年的穿线机销量在一万台左右。主流的是手摇式与电脑式。

手摇式穿线机发展的历程较长,构造及外观已基本定型,且制造工艺简单,因此各品牌间差距不大,电脑式则相反,目前还在不断进化。各品牌间无论外观,功能都有区别。

目前,最大的穿线机生产基地是台湾,另外几个主要的产地是法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大陆。

Babolat 和 Tecnifibre 是在法国生产,YONEX 在日本,而 PACIFIC 在德国,台湾的穿机厂家主要是为其他网羽品牌代工,除了上述几个品牌,以及部分中低端穿线机在大陆生产之外,几乎其他所有品牌的穿线机都产自台湾。

因球拍外型差距较大,尤其是网球拍,不同拍面可能相差 50 平方英寸,且受制于制造成本,全自动穿线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发明,所以人工操作一台机器的形式,依然是相当长时间内唯一的方法。

不过未来穿线机会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 首先,操作更简便,动作更少,比如夹线,现在每次都要扳一下固定锁,以后会出现省去这个动作的夹线器;
  • 第二,重量越来越轻,钢性越来越强,坚固耐用,方便搬运;
  • 第三,零部件越来越少,维修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