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木拍的历程
从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来看,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木材一直被公认最适合制作网球拍的材质。
一般国际网球拍收藏家,将 1880 年代到 1920 年代的木拍,称作是所谓的古董拍(antique racket),刚开始是由一片片坚固的楔型木头加以成型制作,后来才慢慢地使用削成薄片状(laminated)的竹子或木材,经过弯曲烘烤成型。
1920 到 1940 年代的木拍,称为「陈年木拍」(vintage racket),使用堆砖式的木材,并且加入一些空气动力学的结构设计,皮革握把与拍型的设计也逐渐细致化。
球拍发展年代表
类型 | 时间节点 | 代表事件 | 备注 | 产地分布 |
---|---|---|---|---|
木拍 | 1880'S-1920'S | 古董木拍 | 大块木头加工成型 | 欧美及其他地方 |
木拍 | 1920'S-1940 S | 陈年木拍 | 薄片粘合 | 欧美及其他地方 |
木拍 | 1950'S-1970'S | 现代木拍 | 使用第一代复合材料 | 60'S 后转向台湾 |
木拍 | 1985 前后木拍消亡 | |||
铁拍 | 1964 | Lacoste 设计发明 | 第一支铁拍 | |
铁拍 | 1967 | Wilson 推出 T2000 | 最早量产的铁拍 | |
铝拍 | 1968 | Spalding 推出铝拍 | 第一支铝拍 | |
铝拍 | 1976 | Prince 推出大拍面专利 | 巨大成功、销量最高的铝拍 | 台湾代工 |
碳拍 | 1970 年代中期 | 碳拍被研发出来 | 受制于工艺、无法量产 | |
碳拍 | 1978 | 光男研制出量产碳拍 | 解决工艺难题、实现量产碳拍 | |
碳拍 | 1980'S | 众多台湾公司 | 垄断世界球拍的研发生产 | 在台湾形成完整产业链,成为球拍王国 |
碳拍 | 1990'S- 至今 | 广东、福建、浙江 | 产业转移,中国大陆成为世界工厂 |
木拍的制作其实也是相当繁复的技术过程,牵涉到木材的切削、黏着、烘烤、弯曲成型、涂装、补强等过程。
一般比较高级的是北美洲木材,由于木质纤维构造,使其具有挠曲性,弹性系数高,不易断裂,正好适合作球拍。
不幸的是,木拍的天然材质,最大的致命伤在于太重而且刚性不够。
出于重量的考虑,使得木拍不能做的太大,拍面大概 70 平方英寸就已经是极限,穿线之后大概就达 370 克以上。因为刚性不够,所以发球的速度最高大约只能达到 90mph 的极限。
这和铝拍、碳拍出来后,重量不断降低、拍面积可以轻易到 110 平方英寸以上,选手动辄 120—130mph 的高球速,当然无法相比。加上木拍怕受潮、易变形等缺点,的确造成相当的限制。
不过,在铁拍、铝拍出现前,这些限制并没有妨碍其近一百年的风行。从 1917 Wilson Manhattan 整支木拍成型的轰动,到台湾 1970 年代从事木制网球拍的大厂,极盛时期一个月经常可以出到十几万支的产量,就是最好的例子。
真正使得木制球拍逐渐没落、走入历史的原因,一是因为铝拍的革命性突破,二是因为价格因素使然。
简言之,运动器材的重要特质 —— 不断追求高度性能(performance)的竞争特性 —— 深深影响到器材在设计与制造上的演变,更与台湾网球拍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木制网球拍的演变,从 1950 年代到 70 年代,不论从形状、外表涂装,以及结构强度上都有细致化的倾向。
代表性的大品牌以 Dunlop、Slazenger、Wilson 与 Spalding 为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进展,就是第一代复合材料的概念出现:碳纤维加强(graphite reinforced)片。
当年最轰动的一支球拍,要属 1953 年 Dunlop 推出的 Maxply Fort 这一明星产品。这支球拍框、柄身、握柄管皆为合板式木片贴合,肩部使用硫化纤维加强片,轰动一时,后来网球明星 John McEnroe 也替这支球拍广告。
早期台湾大量外销的木制网球拍,也是同类型产品。同时间,可堪比拟的另一支球拍,则是 Wilson Jack Kramer。
木拍的流行与演变,一方面彰显了木材本身作为天然材质应用在运动器材的长处与限制,同时也提供了台湾跃上世界网球拍市场的一个机会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这扇窗的打开,对于台湾后来的网球拍产业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